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2017秋泉州第十一中学数学期中考试教学反思 林志琴

作者:林志琴文章来源:教研室点击数:568更新时间:2017-12-21

2017秋泉州第十一中学数学期中考试教学反思

林志琴

本次南片区数学期中考已落下帷幕,初一、初二、初三均位于三校第一,而且遥遥领先。但我们没有骄傲,深知还存在很多问题,考后及时反思,保持优点、总结不足、继续努力,并且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和三所完中校联考,让我们目标明确,朝之努力。以下就三个年段一一具体分析。

初一期中考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内容包括初一上册前两章以及第三章的1、2节知识,题型都是常规题,平时都有多次训练过,难度偏低,及格比较容易,但是,试题结构不符合省统考的标准,应该10个选择题6个填空题,而这里却是7个选择题10个填空题,分值也不一样。个别题目计算量有些繁琐,分类讨论容易漏掉一些情况,又加上所给答案有误而导致高分不高,及格率和A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初二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华师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完全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试卷共计25题,满分150分。其中填空题共10小题,每空分,共30分;

选择题共10空,每空3分,共30分;解答题共9小题,共0分。第一章有关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实数的分类。第二章有关知识点: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因式分解。第三章的有关知识点:命题与定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有考察到,基础题覆盖面还是很广的,基础稍扎实的学生把自己会的题目分数拿到基本及格来讲还是很容易的,整体看试卷的难度适中,难易结合,并且有一定梯度。

 

初三试卷的考查内容涵盖了九年级数学(上)(华师大)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和图形的相似的主要内容,试卷贴近教材,覆盖面广,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并通过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自主研发试题,既体现教材的作用,又考查基本问题中的过程和方法。总体难度不大,非常灵活。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全卷试题总体上从易到难构成了三个台阶,分别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和方法、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优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成绩良好。计算题较好,错误较少;学生分析能力提高较快;不足:通过看卷子,我们找到了下面问题: 1、学生缺乏良好的考试习惯,自己检查错误的能力亟待加强。如:填空题的一些很基本的题目出错; 2、学生马虎现象严重: 3、不能深入思考后再答题,理解能力需要继续提高。上课老师讲过的题型,考试时稍做变化,学生理解偏差,说明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思维有待进一步开发、训练。

 

最后提几点教学反思及改进:

 

1、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对概念的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个不易做好的问题,故要做到备课细致,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加强师生交流,做好培优、扶中、补差工作。

 

3.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研究方法。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要经历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和证明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的情趣,学会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它比掌握知识结论本身更重要。在考试中,由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造成当情境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的例子是较多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议、多想、多练,只有这样,产生的新知识才能越真、越完善、越易于迁移。

 

4、加强基础知识巩固。要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

5.加强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做到多得分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少失分,减少不必要的粗心大意和审题不清造成的失分。

6.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学好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而且能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把握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积累,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7.面向全体,加强学法指导。鉴于数学考试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状,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将知识构成网络、形成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努力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