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反思 ( 刘德新)

作者:刘德新文章来源:教研室点击数:539更新时间:2018-01-12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反思

                                                                                        刘德新

    本节课内容在第二节整节课内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又为后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了埔垫,知识的规律性很强,在处理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我根据上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个假设条件入手,引导学生从单圈环流,再到三圈环流,最后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排除两个地球不自转和不公转两个假设条件后,还剩一个地表物质均匀的假设条件,引导学生打破,并结合热力环流的海陆风知识,让学生代表操作简单的Flash动画,理解海陆之间存在热力差异,进一步引导学生,这种海陆分布对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究竟又有怎样的影响?

    通过课本中的图片和活动题让学生完成冬季和夏季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大气垂直运动情况和近地面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看看是哪个气压带被切断,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然后通过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中心的分布在南北半球冬、夏季的分布特点,并及时用练习题加以巩固。对于后面的亚洲季风气候的内容,我采用听《黄土高坡》歌曲的方式,让学生稍微放松的同时学习地理知识,明白黄土高原的风向随季节发生改变。再结合家乡泉州的风向,明白季风的概念。通过Flash动画演示冬、夏季季风的具体风向和高低气压分布,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季节不同地区风向的形成原因和风的性质,这样实施下来,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很自然地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就轻松多了。最后,通过亚洲东部和非洲北部的北纬30度附近景观图对比,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为下一节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内容结束后,我采用知识建构的简图,把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主干知识给学生做了一个梳理,让学生理清思维,再结合练习及时进行巩固。因在录播室上课,有录相和录音,学生表现比较拘谨,回答问题不够大胆,只是跟着教学节奏,问一点答一点,回答正确率比较高,总体教学效果还是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从教学中发现,风向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学生的主动参与方面还要进一步提高。



2017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