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观刈麦》教学反思(许 小 兰)

文章来源:点击数:577更新时间:2018-01-22

《观刈麦》教学反思

泉州第十一中学   许  小  兰

《观刈麦》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这一堂课我在等教学环节中始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

有道是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我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立即有意识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想无论是录音磁带的播放,还是电子幻灯片的运用,都成了我这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像和录音手段的运用,渲染了诵读古诗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强烈、更持久,我让学生说,抓住重要诗句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进入悟的情境,由悟到练。经过一番赏析探究之后,在课堂训练的环节开展记忆比赛,看谁用最短的时间熟练背诵全诗,再由全班同学带感情、有节奏地背诵。

我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古诗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先学后教,问题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画面赏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言说,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让学生触类旁通,进而把握诗歌的神韵,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特别活跃, 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来,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背诵课文,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读出诗歌的韵味,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处在感到困惑的情境中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面临的问题,那么紧张感就会随之消失,我们也就不再感到有兴趣了。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那么这堂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即使学完一个章节,也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些仍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走出课堂,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学了《观刈麦》这一课,我当然并不满足于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文,在拓展作业环节,我让学生搜集古诗中反映百姓辛劳却一无所获的诗句,记下来与同学交流,并结合当前免征农业税,比较古今对待三农问题的不同做法写下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这道题的设计贯彻了叶圣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论断,体现了利用教材教语文,跳出教材学语文,走出课堂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环节上还不够简洁,学生合作探究还不够融洽。今后,我会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