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林辉腾)

作者: 林辉腾文章来源:教研室点击数:1171更新时间:2018-01-29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林辉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第一节内容。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在这部分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通过引导变知识传授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实施教学后,个人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一环节:导课。通过播放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让学生倾听感受,并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激发学生去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在实验中就能有意识地去观察现象,思考背后的物理规律。

教学第二环节:探究声音的产生。提供的器材都是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如橡皮筋、尺子、筷子、水杯等。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同时,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音叉的振动。对比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情况,引发学生去思考,看不见的振动如何有效的放大。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当然,教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不少缺点,如:课堂教学环节控制不是很好;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为学生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以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