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泉州第十一中学关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文章来源:泉州第十一中学点击数:1506更新时间:2018-11-06

泉州第十一中学关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课堂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为基本理念,以整体优化学校课堂教学为工作目标,把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每一门学科,落实到每一次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效实现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二、基本目标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旨在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科学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主动发展、充分发展。

(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应善于学习和反思,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课堂教学中获取一种生命体验和职业幸福感,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三)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堂课对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基本依据。改革课堂教学,要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更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过程的优劣。

(四)创建和丰富课堂教学特色与文化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同学科性质、特点相结合的特色与亮点。要不断通过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创建课堂教学特色,丰富课堂教学文化,积极提升学科课程实施的品位,切实形成具有锡山特色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教学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实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展现和发展。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全面分析教学背景。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实际,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要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和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理清“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使教学目标既能“顶天”更能“立地”,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允许一节课重点突出某一目标,也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以认知目标为主线,打牢基础;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注重过程;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

5、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按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自主发展、富有个性化地学习。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一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创设自然亲切的认知情境。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最活跃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才得以实现。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功能得到增强和发挥,用合理的课堂投入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在课堂教学的时间维度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可能和最优路径的发展。

1、高度重视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既包括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也包括学生学习新课时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准备状态。通过搜索阅读相关的文本材料,观察体会相关的事实现象,调动自己相关的人生经验,以展开想象,激起疑问,发现新课与经验之间的教学关系,明确学习方向,引起学习兴趣。

2、努力形成民主氛围。课堂上要破除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种种限制,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顾虑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感、畏惧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真正意义的解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价值的交流和对话。通过师生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注意纪律与自主的辩证关系,自主不是放任;要避免一切都在教师控制之下的“虚假”自主。

3、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课堂教学提问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能摆脱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的局面。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类别及目的,要掌握设置问题和处理学生回答问题的基本技巧,使提问变成引起争论式探究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感受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到学生能提出问题是认识的一种升华。

4、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保证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应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其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创设合作探究的机会要把握有效性,防止在无谓的浅层次问题上做探究式讨论,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倦。课堂教学不排斥讲授的形式,但教师要克服“标准答案发布者”心态,语言要始终把握在有利于刺激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上,使师生在思维层面上互动。教学过程要服从学生发展,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起来,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时,要努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涌动性。

5、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在教学情境中,课堂上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恰当地处理突发问题。为增强课堂教学应变能力,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及时捕捉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有价值课程资源与教学契机,善于运用教育机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事件。

6、灵活改变作业形态。提倡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适当增加开放性作业,不布置过多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提升、综合,是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要改变作业的操作状况,积极开发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作业的类型;要积极研究包括知识巩固型、实践研究型、情感体验型、拓展创新型、信息收集型和合作共建型作业的性质和特点,体现出作业计划性、趣味性、实践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有效性的特点;要安排反思性作业,积极推广如“学后一得”等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和学生个性的做法。

(三)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评价无处不在,对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和促进作用。反思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强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促使教师形成课堂教学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调控、导向的作用。

1、注重过程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除必要的检测外大多是随机发生的。评价中要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中心,要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要使课堂评价在了解学生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创新和发展特长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效应。

2、强化反馈调节。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学生课堂中的学习信息,不单纯是知识掌握情况,而是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发展状况,是教师调整教学行为的依据。师生双方都需要不断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行为,这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水平的具体表现。这种能力既是学生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又是一种重要的生存、生活能力。

3、构建反思机制。课堂教学反思按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与创造性,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灵活性与机智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则具有改进性与再创造性,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课堂教学实施后,要认真对照分析,寻找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际进程的差距,以及课堂中迸出的火花和处理的得失,以课后记的形式明确记录并进行分析,寻求教与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四)进一步深化学科教学特色与学科教学文化的创建

学科教学特色与学科教学文化是学校或教师个人形成的课堂教学独特风格或优秀教学经验成果的结晶。学科教学特色与文化创建,要以“课程、课堂”为重点,在各学科寻找学科教学特色与文化创建的生长点,要通过学科教学特色与文化创建来培养教师,发展学生,提升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关注常态课堂教学。要关注全体教师的常态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教师关注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提高常态教学质量,真实反映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研究状态。要通过不定期、不通知、高频率、全覆盖、全评价的常态调研,抓好常态教学,引领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从而为学科教学特色和文化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不断深化课型研究。要在课型研究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炼、推出科学有效的新课型。通过积极探求适合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课型个案,逐步形成具有锡山教育特点的学科教学课型系列。

3、努力打造课堂文化。要挖掘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经验与成果,努力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特色。要让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贯穿于教学之中,渗透于师生之间,不断提升课堂品质,推出品牌课堂。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负总责,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二)政策保障机制
  围绕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制订相关政策,创设良好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修订、清理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规定,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三)教学研究保障机制

加强教研网络建设;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完善网上教研的方式方法,全方位营造一个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研究大环境。

(四)资金保障机制

提供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奖励机制,对在课堂教学与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