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教给学生寻找真理的能力(下)

文章来源:点击数:1390更新时间:2018-11-09

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

                                                                    ——魏书生

魏书生认为,自学能力“既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他说:“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正是严格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系统实施的。

一、提高认识,抓“知”。

他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讲授法的利与弊。他认为。“要改革一种旧的教法,必须要明了它存在的利与弊,真正看清了这种教法的弊大于利时,学生才乐于寻求利大于弊的方法来取代它。”反复讨论的结果,使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讲授法弊大于利:使学生成了容器,成了奴隶,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萌生自学的愿望;他给学生讲中外教育史,启发学生认识自学在教育史上的位置。纵的方面,给学生介绍古罗马残酷的奴隶学习,讲孔夫子的启发式,讲夸美纽斯一个教师可以教300名学生的主张,讲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等;横的方面,则从前苏联的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讲到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姆,从巴甫雷什中学讲到日本某中学的学生自学纲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学的意义;他注重给学生介绍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使“他们从课堂、学校的狭小天地走出来,把他们置于宏观世界的大潮里,以增长他们的时代感与责任感。”一定要使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自学的人:”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学会自学,培养发展自学能力;他还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毕业后的处境:很多人将不能升人大学,而要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主力军,主要途径是自学,初中阶段则是培养和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魏书生还特别给学生详细介绍华罗庚、鲁迅、高尔基、爱迪生等自学成才的经历,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和发展自学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

二、激发兴趣,抓“情”。

魏书生认为,“在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所谓激发,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基于这种认识,他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本内容讲完之后,初中3年当中,他把剩余的200多个课时,用来介绍最新科技动态,如,火星探测,登月计划,飞船对接,激光技术,逝者冷藏……;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国内外著名教育教学改革流派;学习名篇时文,开展文学欣赏,都在增加之列。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更是教书育人的卓有远见之举。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自学兴趣。魏书生潜心探索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他采取的“六步教学法”,不留作业,取消考试,自测自评,在讲述中尽量变换语速、音量、音调、感情,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等,不仅极其新颖,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的需要。

——创设竞赛情境以激发自学兴趣。魏书生认为,大脑这部机器在竞赛时的效率要比平时高得多。于是,他精心设计、组织了大量的竞赛活动,如速读竞赛,口头作文竞赛,书写竞赛,记忆竞赛,查字典竞赛……随时都有。竞赛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的大脑机器处于高效运转状态,提高了自学效率,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促使其自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经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和自豪。为此,他提出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自我竞赛”,“这次比上次多得一分就是进步”,并形成让他们不断得体验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使兴趣变为稳定得学习动机。

三、注重实践,交给学生自学方法,抓“行”。

魏书生说:“认识、兴趣解决‘我要自学’的问题,具体怎样自学,就必须交给自学方法论。”

魏书生交给学生的自学方法分两大类:一类是自学教材的方法,如总体自学语文书,自学一本书,自学一类文章,自学一篇课文,总结提出“四遍八步读书法”等;另一类是三结合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语文学科学习与语文知识学习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前一类是从语文知识固有的规律出发总结的,后一类则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提出的。两类方法都是魏书生潜心探索教学规律的科学结晶。

四、培养习惯,抓“恒”。

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自学习惯上的培养上。他说:“培养自学语文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地运转起来了。”他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这样五个步骤:

1.首次漫动。魏书生知道学生自学地实践,由“慢”起步,降低标准。因为,“这才符合事物运动规律,符合人的心理状态”,教师不必也不能急于求成。如写日记,开始“只要写就行”,这个样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接受。

2.慢而不站,逐步加速。魏书生认为,加速阶段是培养自学习惯的困难期,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理解、体谅学生的困难,宽容失败。只要求学生在“加速过程中,始终立足于自我竞赛,在自己的基础上提高,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这样,就把学生头脑中时时闪现的拖拉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3.系统计划。在制定自学计划时,魏书生要求,计划必须明确、具体,既有一年的训练总量,又有每月、每天的训练数量,乃至每天课外读什么,课内写什么,读多少,写多少,都要一一确定清楚。这样的自学计划就能保证落到实处。

4.控制时空。魏书生说:“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的,要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一定时空内的活动范围。”这就需要通过自控(如写心理说明书、更换座右铭、控制“三闲”)、互控(互相监督、形成集体舆论)和师控(教师及时有效地控制)来实现。

5.进入轨道。魏书生认为,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困难期,制定系统计划,控制时空,自学就可以靠惯性运行了。当然,进入轨道后也会发生故障和反复,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加以指导、引导,以保证自学习惯的养成。

魏书生认为,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又如船之双桨,学生是撑船的主人,自己动手操纵双桨,就可以通过学习的海洋,把理想的航船划向彼岸。

魏书生的实践表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必须按心理规律办事;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照系统原理去实施培养,切不可简单从事,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