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李镇西:学生总是对的——“学生教我当老师”系列(1)

作者:李镇西文章来源:镇西茶馆点击数:1835更新时间:2018-12-28

images/7/2018/12/NuO8Cvm5gJ8vZ5gG5nj8V3LvWqgwrR.jpg

(首先郑重声明,我这里所说的“学生总是对的”,有特别的语言环境和特定的针对性。不是指教育的所有方面,而仅仅是指面对学生的批评意见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如果把“学生总是对的”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无限扩大,当然荒唐无比。)


我性格开朗、活泼,而且很喜欢孩子,因此,许多人都说我特别适合当老师。其实,如果以教师的职业标准来衡量,我有过很多弱点。比如,我很急躁,甚至还打过学生;我很武断,不止一次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我缺乏宽容之心,有时以老眼光看学生;我不太注重仪表,穿着有时过于随便;我处理班务有时太情绪化,缺乏冷静与理智……所以,我曾对朋友说过:“我现在也不认为我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如果我不当老师,可能比现在更庸俗。”

为什么当老师就能使我减少了许多庸俗呢?因为我有一个特点:凡事都很认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我就常常想:当我站在讲台上,就有五六十双崇敬的眼睛看着我;我可不能骗取学生的崇拜!

于是,我就真诚地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但我又缺乏自我克制的毅力,所以,有些错误就一犯再犯。比如打学生,在参加工作那年,我就连续打了三次学生!

现在看起来,我自认为我的性格大大改善,脾气也变得柔和了,处理事情也比过去冷静多了,对学生也多了些宽容。每当想到这些,我总是在心里真诚地说:“真应该感谢我的历届学生!”

我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克服了许多不足,主要的秘诀就是把自己交给学生监督,鼓励学生对我这个老师说“不”!

最早的尝试是在1984年,我在教室里挂了一个意见箱。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对我有什么意见都可写成字条往里面丢。”为了怕学生有顾虑,我又强调,所写的字条可以不署名。

我每天下班前都打开小木箱。可最初的几天,小木箱都是空空的。

于是,我又在班上鼓励道:“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木箱里开始有字条了。可大多是向我告别人状的——什么某某上课说话了,某某抄别人作业了,某某偷偷翻别人书包了。等等。不久,前几天被人告发的学生又写字条或进行辩解,或进行反击。这样一来,本来我想让学生给我提意见,结果成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告发和攻击。

我反复给学生讲道理:“你们给李老师提意见,是对李老师最大的帮助;凡是给李老师提意见的同学,都是李老师最真诚的朋友!”我同时明确规定,凡是给同学提意见的字条,不许往小木箱里丢。

也许我真的太“完美”了,学生找不到意见可提吧?我想。于是,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有意犯了一个错误——在板书课题《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我有意把“峰”写成了“锋”。

第二天,我就在木箱里收到第一张学生的意见条:“李老师,昨天您上课时,把‘雷峰塔’写成了‘雷锋塔’。可能是粗心了吧!希望您今后改正。”

我在班上念了这张字条,并热情地表扬了这位给我提意见的同学:“很遗憾,这位同学没留名字,不然,我一定要赠送他一件小礼物以表达我的谢意。”同时,我委婉地批评了其他同学:“昨天,我是在课堂上公开写错别字的,相信发现李老师写错别字的同学决不止一人,可为什么只有一个同学给我指出这个缺点呢?”

大概是学生们感到了我的真诚,木箱里的意见条渐渐多了起来。

说实话,听惯了学生的赞美诗,猛然面对如此密集的意见书,虽然理智告诉我这是学生对我的真正帮助和爱护,可感情上总还是不那么舒服。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面对学生的意见,我总是忍不住要“解释解释”——

学生说我某次“批评同学太严厉了”,我说:“我的心是好的,如果不严厉点,犯了错误的同学不会吸取教训的。”

学生说我“上衣的拉链没拉好”,我一边撩起上衣一边说明:“我的拉链坏了。不信你们看。”

学生说我“有时留同学留得太晚,肚子都饿了还不能回家”,我说:“李老师帮你们补习也是为你们好啊?再说李老师不也饿着肚子吗?”

……

很难说我让学生提意见不是真诚的,但我本能的解释却让我的民主显出了“虚伪”。而我这种“虚伪”首先是被一位学生给我点破的。

有一天,我从小木箱里收到一封不短的信,信照例没署名,而且字有意写得歪歪扭扭:“……李老师,许多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您总爱解释。同学们的意见可能不完全对,但给您提意见总是对的。可经您一解释,同学们的意见全是错的。您对同学们的意见,总是先说一通‘谢谢’,再来一个‘但是’,‘但是’之后,都是同学误解了您。这一以来,谁还愿意给您提意见啊!您不是常对我们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您能不能也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同学们的意见呢!”

读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极为难受的,甚至有一种无地自容的羞愧。学生的话不太顺耳,但我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话是对的。怎样做一个真诚的教育者?这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鼓起勇气在班上念了这封信,并对全班同学表态:“不管同学们提什么意见,我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一概接受,决不解释!”

从那以后,我征求学生意见的方式换了许多种,但在听取学生意见时,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

学生总是对的!

对此,曾有朋友和我争论:“学生的意见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至少总有些不理解老师或误解老师的地方嘛!而且学生毕竟不成熟,怎么能说‘学生总是对的’呢?片面强调‘学生总是对的’,客观上会助长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与老师抬杠,这显然不利于教师的教育。再说,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总是对的’,很容易使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丧失教育的主动权。”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所说的“学生总是对的”,不是指教育的所有方面,而仅仅是指面对学生的批评意见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学生敢于给老师提意见,这种精神“总是对的”;学生是公开给老师提意见,而不是背地里乱说,这种态度“总是对的”;(其实,“背地里乱说”也未必不对,因为这正好提醒教师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敢或不愿公开给自己提出呢?)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无不是为了老师改进工作,而不是为了骂倒老师以泄私愤(即使带有点发泄的情绪也无妨),这种动机“总是对的”;学生的意见帮助教师改进了工作,并且提醒教师不断严于律己,追求教育的尽善尽美,这种效果“总是对的”;学生给教师提意见,这体现了教育应有的民主监督,也体现了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这种教育民主的精神和民主教育的形式“总是对的”!

即使是学生误解了老师而提的意见,我们也应想想:“我什么没能让学生理解我的教育,这责任不也在教师身上吗?”而学生的意见恰恰提醒教育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提的是不太正确的意见,学生也“总是对的”!

即使是学生误解了老师而提的意见,我们也应想想:“我什么没能让学生理解我的教育,这责任不也在教师身上吗?”而学生的意见恰恰提醒教育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提的是不太正确的意见,学生也“总是对的”!

举个例子——

我多次在外面讲学时说,我教语文是很少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前年一个20多年前毕业的学生还给我说:“李老师,现在我孩子读小学二年级语文作业就很多,而您,当年教我们高三也几乎没有课外作业。”她说的事实。

但其实我也有过给学生布置很多语文作业的时候,后来是学生帮助我改正了这个错误。

很多年前,因为要出差一段时间,临走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许多语文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语文课时自己完成。因为我要10天以后才会来,所以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比较多,但是,我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在我回来之前完成。

当我出差回来后,马宁同学主动把他的日记给我看,因为上面写了对我的意见:“李老师这次给我们布置的语文学习任务实在太重!我真想不通,李老师平时接受电视台采访或写文章发表都标榜他在搞‘素质教育’,可我们的负担这么重,这就是他的所谓‘素质教育’吗?布置这么多的任务,太黑暗了!”

又是“标榜”,又是“所谓”,又是“黑暗”……说实话,如果以前,看到学生的这个意见,我可能会怒火冲天:“这是学生对老师应有的态度和口吻吗?”

但现在我想:马宁主动给我看他的日记,就说明了他对我高度的信任;是的,马宁和其他同学有不理解我的地方,因为我并为要求他们必须在我回来之前把这些语文任务都完成,是他们误解了我的意思。但是,这个责任也该由我负,因为我至少没有在班上强调这一点。由于我的没有强调,而给学生们形成了“必须完成”的错觉,害得他们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来完成语文任务,这的的确确是我的错啊!学生发些牢骚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马宁不给我看他的日记我还蒙在鼓里,所以,我应该感谢他的直言不讳才是啊!

我在班上表扬了马宁,并向全班同学表示了歉意。这以后,我便随时提醒自己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误解。

  

   (选自拙著《走进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