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作者:邱燕霞文章来源:点击数:1260更新时间:2020-10-06

附件1

 

洛江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7年度)

 

 

 

 

课题编号:  Lj2017x03      

 

课题名称: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课题负责人:                  

 

     位:    泉州第十一中学      

课题编号

Lj2017x03

课题名称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课题负责人

邱燕霞

工作单位

泉州第十一中学

 

 

 

 

 

 

 

 

 

 

 

经过一年的不间断研究、实践,本课题研究正式进入结题阶段。总结本次课题研究的成果,我们有了如下收获:

一、理论成果

形成了“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明确制定“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探索适合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课型;搭建了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性平台;开设了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明确了以下主要观点: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

高中古诗文选文中有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秦汉篇章,有情韵飘逸、恢宏豪迈的盛唐文墨,还有情深遒劲、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也不乏张扬个性与尽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脉清晰。经典文本所形成的学术文化体系是庞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和民族特有的睿智与情趣,渗透着先辈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和生命意识。教师们应广泛学习,认真钻研,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

中国古称“华夏”“华”指“章服之美”“夏”指“礼仪之大”。可以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分为以“章服”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礼仪”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两类。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体可见外形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装、饰品、用具、手工工艺等器物,也包括必须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动而存在的节日风俗、人际交往、农业商业经济模式等民族行为习惯。而形而上文化,则是指宗教(儒、释、道等)、哲学、艺术(诗文、音乐、绘画)、价值观等以精神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独立渗透在人们内心中的礼仪、术数、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习惯。教学时以此为依托有意识地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亲敬长、珍视生命、敢于担当等优良品德。

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学生也就没有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就会被架空。

2.在课堂教学方面,应形成随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在教材阅读教学中,以文本的语言、结构与思路分析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在思路;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在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感受。

例如,在教学《六一居士》时,可以从文化视野中来设计文言文教学课堂,定位在知其文晓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学环节紧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问答的形式,

 

 

 

 

 

 

 

 

 

 

 

 

 

 

体会课文的数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个数字串联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理解作者一心归隐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从三贬三号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最后实践延伸,布置学生为自己的取一个字号。

在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入手,认识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体会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达的情怀,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丰富强烈的人生意识。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传统节日意识日渐淡化,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危险,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可以尝试开发“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流及其诗词鉴赏”校本课程材料,在高中非毕业班开课,结合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古代文人在民族节日中的悲喜忧愁情怀和人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视野。

4.开展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

(1)认识理解汉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结构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开展认字大赛,既认读汉字,也认知汉字构成,对阅读、理解古诗词有帮助。

(2)文化常识理解与记忆比赛。将了解趣味与高考备考结合,紧扣文本(文言传记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

(3)古诗词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古诗词艺术技巧鉴赏中,进行传统审美情趣和传统伦理取向(诚、孝、义、忠等)教育,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二、实践成果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成文,能有论文成型并发表,课题研究结题阶段,三位课题组成员在校级刊物分别发表了相关论文;提升课题组成员教科研能力,并由此带动本校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自我评价

一年来的研究,我们感觉本次课题研究贴近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专业素养得到较大提高,教科研能力提升明显。然而,本次课题研究也留下遗憾。例如,因为时间短,本次研究还停留于比较浅层次上,挖掘深度还不够,可供更深入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同时,因为思想准备不够,未能充分估计到课程开发的难度及后期时间安排不合理,故而原定的校本课程未来得及开发。

 

 

 

 

 

 

 

 

 

年    月    日(盖章)

 

 

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意见

 

 

 

 

 

 

 

 

年    月    日(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