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激趣悦读赏雅韵 体悟传承聚芳华

作者:丁芝荣文章来源:点击数:386更新时间:2020-10-06

作者

CN刊号

刊物

发表日期

论文标题

丁芝荣

CN14-1324/G4

新课程

20182

激趣悦读赏雅韵 体悟传承聚芳华

激趣悦读赏雅韵 体悟传承聚芳华

362011   福建省泉州第十一中学   丁芝荣  15980306578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学生对古文阅读兴趣不浓、自主学习意愿不强等问题,立足课堂实际,适度拓展延伸,从提高对古文的阅读、领悟、化用等入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实践,发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内驱动力,让古文成为语感训练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利器,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古文修养与运用水平。

【关键词】古文  品鉴兴趣    方法实践

古文立意悠远、主旨深邃、音韵和谐,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与借鉴价值,它历经几千年的兼容并蓄,积淀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但从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学生鉴赏理解古文的文化基础、社会经历薄弱,加之传统的古文教学大都以串讲字词、疏通文意为主,功利有余,趣味不足,导致古文成为学生望而生厌的学习文本。有感于此,笔者力图挖掘古文的内核,遵循教学规律与学生实际,改善古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

一、多元悦读----品味音韵之美

感性的古文需要感性的形式来表达,需要调动各个感官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元史·侯均传》中说:“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无益。”诵读能直接有效地通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的“链条式”体悟,品出古文的音韵,让学生在文字平仄起伏、语言抑扬顿挫中领悟古文中高扬、沉郁、豪迈、婉约的美感,使古老的文字焕发出光彩。为此,古文教学要以诵读为切入点,从过去重视讲翻译、谈语法等理性阐释转移到反复吟诵、鉴赏品味的感性体验上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亲近课文。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范读、齐读、个读、分段读、播放唱片录音后要求学生仿读等。等大多数学生比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个人上进心,进行朗读比赛,教师进行点评,其他同学也可以当考官、提意见,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诵读的指导要细致,要字字抠、句句评,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字音(特别是通假字、多音字、古音字)、节奏、语气、语调甚至表情等方面作好指点,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读准句读,字正腔圆,掌握古文韵味悠长、抑扬顿挫的诵读技巧。当学生能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乃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以及艺术魅力时, 已经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而且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诵读的强化要及时,对于一些诵读难度比较大的课文,要利用自习课及课外阅读训练等形式,抽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进行示范诵读,再挑一些其他同学进行挑战阅读,教师进行肯定评价,对瑕疵进行纠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文章要义。如《赤壁赋》、《将进酒》等个性鲜明、含义丰富、深刻隽永的诗文,就要经常让学生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做到情与景会,事与心谐,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角色表演----领会情境之妙

众所周知,古文的教学,是“文”与“言”并重,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固然是古文教学的基础,是古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功夫在诗外的直观理解和深化巩固也是重要手段。选入教材的古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情节性与故事性,特别是对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剧情跌宕起伏的古文篇目,如《孔雀东南飞》、《鸿门宴》等,可以尝试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熟知剧情的基础上完成对字词的理解。笔者在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时,就进行了这方面探索实践。具体过程如下:一是精选章节。精选适合表演的段落,尤其是人物关系多样,情节错综复杂的章节,合理分配小组进行分角色创作与表演。二是编写剧本。就是将古文创作成剧本,语文要求转化为白话文(考查翻译能力),在剧本创作前期,总体指导剧本创作的思路(考查把握原作主旨能力),要求忠于原著又要有所创新(考查再造能力)。特别是人物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融入现代词汇元素和现代信息,做到严肃不失活泼,精准不失个性。三是表演交流。剧本创作完成,在班级交流和评析,然后选出代表作,进行编排表演;表演完之后,安排访谈节目进行评析,提出看法,重点考量学生把握角色情感以及表情达意的能力。实践证明,该方式寓教于乐,让每一个同学都置身其中,实实在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助于学生阅读并掌握长篇古文的内容精髓,又能让学生享有全新的体验,在快乐中深入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三、化用仿写----传承经典之魂

要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真正将古文学到家,活学活用才是终极目标与检验标准,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教材选编的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精炼简约、生动典雅,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那些深邃的人文思辩已流淌于今人的血液中。谁能说《荷塘月色》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渴求回归自然、厌恶世俗、追求高洁的《爱莲说》情结呢?谁又能说《为了忘却的记念》不是与《五人墓碑记》为国尽忠、为义献身一脉相承呢?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要让学生恒久地热爱古文,则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强调古文学习的内化,使教育回归生活的本源。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妨引导学生将理解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当然,这个能力绝不能停留于摘些例子做论据,引点名言添文采,这会导致阅读走向碎片化、功利化、浅显化,于写作及阅读均无大的益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阅读来让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以博大精深的思想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与精神内涵,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先贤哲人和远古诗人的眼光看问题,探究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洞悉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话语方式,改善学生的语言系统,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之,赏析、化用是真正走进古文世界的一条捷径,是一个能带来启发、引起反思、走向内化与升华的高贵的精神成长活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文,以巧妙的构思、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而成为经典,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的“宝藏”,合理用好这些宝藏,我们就能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教学过程中日日精进,达到“雅趣与哲思齐飞,雄辞共丽文一色”的独特审美体验和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蔡明.让阅读在课堂上发生[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