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与实践要义

作者:丁芝荣文章来源:点击数:447更新时间:2020-10-06

作者

CN刊号

刊物

发表日期

论文标题

丁芝荣

CN15-1326/G4

课程教育研究

2018.8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与实践要义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与实践要义

丁芝荣

(福建省泉州第十一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提问起着促进师生思维碰撞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充分研究、设计课堂提问,根据学情和课堂需要,不断提高提问的技巧性与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思考能力,达到启发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设计  策略  

语文教学要走出“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说你背”的漫灌模式,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提问作为媒介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未正确理解教学原则,未认真研究学情,提问缺乏层进性、启发性和普及性,提问的质量不理想,看似热闹,实则低效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使课堂提问做到富有启发性锤炼学生思维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并最终通过提问实现教学目标,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设问要科学——以人为本,尽显关怀

提问首先是为了激发思维、训练表达、营造氛围,不是为了将学生“考倒”。为此,在问题设置上就要注意课文特点与学生特点的结合,把握层次性与难易度,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在提问中找到“存在感”,并激发表达欲望。

1、立足课文,层层分解

文学类作品的主旨往往很难一眼看穿或者一语道尽,有的甚至在字里行间找不到明显的“文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对课文主旨进行一次解构与梳理设计一组有关联的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如讲授《边城》,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可设计以下问题:请找出课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说说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边城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在边城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作者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样提问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紧扣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明确边城宁静诗意的生活,引导学生揭示小说“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主旨,启发学生学生欣赏,学会爱

2、立足学情,循序渐进

要针对学情,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带动学生借助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再深化。如讲授《琵琶行》,如果直接问:诗歌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很难跨越问题的鸿沟。我们先设计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如诗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写下本诗作者为什么会被贬江州司马是个怎样的职务?被贬前白居易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琵琶女的弹奏打动作者的原因有哪些?除了客观上的技艺高超,有没有作者主观上的原因?由具体到抽象,由浅显到深刻,层层铺设台阶,学生有热情,能思考,踏着台阶就登到问题的顶点,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课堂教学任务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启发与进步。为此,设置问题时还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与个性特点,在提问设置上要有“预案”,对综合能力稍差的同学提出容易一些的问题,树立其信心,只要稍有可取就要肯定。如有偏差,可让能力强的同学补充,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与上进心。

、过程要精细——坐看云起,静待花开

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尽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舍得投入时间,达到《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效果具体来说,有三方面建议:

1、不要太“抢戏”,让学生当主角

在提问实践中,较易出现的问题是老师太心急,学生“启而不发”之后就忍不住“抢戏”,报答案、划重点、发脾气。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与不自信,对老师提问不敢贸然开口,干等着老师“故技重演”,提问效果自然就无从谈起。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反复启发,耐心引导,用关键词揭示或举例旁敲侧击。其次,可化常规的一问一答为一问多答,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不再独立“承担责任”,避免众目睽睽之下产生紧张情绪。

2、不要太“苛求”,让课堂有激情

课堂提问容易出现几个人的“盛宴”的现象,大部分学生无法参与课堂讨论和问答。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老师强调课堂效率,追求问题的“含金量”,直指核心要义和难点,学生难以企及,出现“沉默的大多数”,课堂冷冷清清,缺乏激情。要改变现状,题目设置就不要太大,不要为防止问题的低效率而设置一些 “高大上”的题目,例如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感情?当然,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也不必太高,哪怕只沾一点边的答案,都在黑板上写出来予以鼓励,最后集聚成集体成果,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思想,有成就感。

3、不要太“功利”,让思想有火花

老师因课程进度限制,往往在提问过程中过分强调答案,不注重思维过程,对学生偏离“标准”的回答不屑一顾或者直接否定,挫伤学生积极性,也压抑了课堂气氛。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强的学科,有很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此,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更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而非答案。为解决这个问题,可设置些发散性问题,有多个答案,每个又都能自圆其说,多维度地启发学生思考,摒弃非此即彼的数学题式的问题设置和答题模式。同时,对学生正确或另类的回答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了事。正确的回答可以让他(她)谈谈思维的过程,这对其他同学改善学习方法和提高思维能力是相当有益的。另类的回答则可以发起全班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人思想的花朵都有绽放的机会。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中充满智慧和乐趣的思维竞赛,每位教师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表达愿望,扬起思想的风帆,驶向旖旎的彼岸。

参考文献:

程予函,浅谈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速读旬刊,201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