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中的应用与实践(专题讲座)2020.9.15(黄武昌)

作者:泉州第十一中学历史组 黄武昌文章来源:点击数:381更新时间:2020-10-25

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中的应用与实践(专题讲座)2020.9.15

                               

泉州第十一中学历史组   黄武昌

 

  1. 研究背景 

        20199月,酝酿多年的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已进入部分省市高中课堂。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今年9月份正式在广东省启动新教材,并很快推广至全国。如何使用统编新教材,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2017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教科书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如何使用统编新教材,落实核心素养已是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中心所在。同时,统编新教材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共计19个单元,52课,一年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新教材庞大知识量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将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此,我们认为,采用主题教学是解决当前新教材带来的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主题教学是基于主题统领的教学模式,它立足于教材,围绕一定的主题,重构教学内容,在师生交流碰撞中,拓展历史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远见卓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和课堂的超越。主题教学与专题教学不同,后者是把若干孤立的历史事实按一定的观点和逻辑组合在一起,赋予历史知识以学科意义,主题教学则是在专题的基础上,能够赋予专题社会功效,拓展专题的历史知识以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也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等七大主题,我们认为,加强对统编新教材的主题教育有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主题教学引领教学,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课程情景化,让主题统筹教学环节,统领课程主旨,统摄课堂灵魂的统摄,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二)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统编新教材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基本按通史加专题体例编纂,根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根据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设立单元内容。这样的设计,注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强化历史时空观念。要教好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统编教科书,教师须将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过程。整合教材内容、运用主题教学就能实现这一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主题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还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可借鉴的实践意义,更有利于实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等现代教育理念。    

    1、理论意义

  2. 主题教学研究趋时更新,在教学立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对历史主题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教学立意”、“教学核心目标”以及“以史导论”等理论内涵。 (2)主题教学的研究,将“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引入其中,与历史教育相结合,为这些理论在普通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提供突破口,丰富和发展历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样有利于丰富高中历史课堂主题教学的研究内容,拓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范畴,扩大高中历史教学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视野,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3)由于学科间的渗透互通性,该课题研究也能为其他学科的主题教学探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现实意义

    1)主题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思想性与时代性。 

    主题式教学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整合统编新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提供捷径。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史料的选取与运用、教学问题的设置和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思想的升华都有了明显依据。“教”与“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主题教学注重教学的逻辑性和思想性,注重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以古鉴今,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2)主题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

     教师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担当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分析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立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生成适合的探究性问题,问题围绕主题,主题牵引知识,以此进行系统的探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充沛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还需要教师克服教科书编写的不足,实现知识的整合化和系统化,同时教师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明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矛盾问题。这样会促使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钻研与探索历史学科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促进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主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历史知识的建构,解题能力的提高。

    在主题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教学主题,能够使学生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表面联系,还有内在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疏通知识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学生在主题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分析材料,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4)主题教学有利于引导正确价值取向,培育历史核心素养与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其人文属性决定其承载塑造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一节历史课的育人价值首先体现在核心思想的确定上,历史课堂主题教学以主题统领课堂,形成教学主线,并赋予知识以现实意义,促进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采用主题式教学,确立每一课时、每一单元的教学核心,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问题,形成更加丰富的感悟与体验,增强历史责任感,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本项目的研究现状 

    “主题教学(The matic teaching)”和“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是本课题研究的两大核心,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内容,课题组并没有发现专门提到“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的实践”的研究。而由于“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仍未正式使用,所以并未发现高中历史层面的“统编新教材”研究成果。因此以下只从“主题教学”方面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主题教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德意志,当时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要求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把教材以“思想圈”为核心进行整合。而近代意义上的主题教学的研究起源于莫里逊(Morrison)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单元教学法”即主题教学,“单元教学法”一方面强调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这种方法是“通过单元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数日或一周的时间内学习一项教材或解决一个问题,是促进其人格发 展的一种教学法。”20世纪30年代后,主题教学在国外开始普遍推广,Patricia L.Roberts 发表的《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一书中,认为主题是指“要点、中心思想或主要观点,是学习的关键内容,是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的‘黏合剂’”;美国的Susan J.Kovalik 则开发出“整合性主体教学方法”,他认为主题是学科的中心组织者,“能将学科内纷繁复杂片段化的零散知识组织起来”,进而调动学习者兴趣,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参与。 

    主题教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探讨其涵义。1995年,哈纳(Hanna)作了较系统的概述,其认为:“主题教学是对某一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其中 这种课题被视为是一个横断各学科且给予儿童个体社会需求的意义整体”。卡茨(Kat Z.L 则认为主题教学法应由学生承担,可以单独或成组承担对某一专题的深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以意义构建的方式和现实世界尽心互动的激励教学,注重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行为。    主题教学的第三阶段是在实践中应用。自1970 年以来,英国率先采用“巧克力”“太空旅行”等话题为内容,将历史知识填充进话题进行小学阶段教学。到20 世纪末,英国为了使学生们具有创新精神,更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了新一轮的主题教学。美国方面,1990 年“三棵栎树小学”率先实施“主题计划”课程。该校“改变了教学方法,从教科书教学转到主题计划。在主题计划中,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而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则更富有意义和更加相关了。”1994 年美国制定了《全国历史课程标准》,标准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上要提倡积极的思考和辩论,反对死记硬背。”  在日本,教育部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中也推行主题学习。日本主题学习分为三个过程,首先确定主题,收集整理;其次,进行各种方式的主题探究活动;最后归纳总结。日本的主题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过程都遵循着既培养学习能力又完成知识渗透的理念。  总的来说,国外对于主题教学的研究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一门学科,而是将政治、地理、数学、科学等科目融合起来。对历史学科中应用主题教学法的探讨,为国内的历史教学带来了重大启发作用。(二)国内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末,国内逐步重视主题整合的方法。“西式主题教学法”在我国也演变成具有“东方的味道”,形成了各个学科不同特色的主题教学。国内对主题教学的理论研究着眼点一方面在于对“主题教学”涵义的探讨,另一方面研究这一方法的领域多为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

    窦桂梅对主题教学法的涵义进行了探讨:“‘主题’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关键词’…… 这个不是思想、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这个主题连接的是学生们的“共振点”,是精神世界、现实生活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点”,如诚信、朋友,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弱小的同情等。”袁顶国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主题教学是一种整体性教学。”文中除了较系统的介绍主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以外,还阐释了现代教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有机整合思维方式。齐健在国内较早开始把主题教学法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在《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中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角度对主题教学进行了界定,认为主题教学可以是一节课的知识内容的主题整合,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部的各节教材内容的主题整合,还可以是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一线老师对于主题教学的了解逐渐深入,开始有众多把主题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诞生。揣子静《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介绍了主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然后从古代、近代、现代等部分提出如何开展主题教学的应用分析。陈秀华《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 单刀直入地直接运用众多课例推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主题式 教学。付秀先《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实施策略探讨》则特别注重分析为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开展主题教学的背景,特别指出“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在分析解决对自己而言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和问题方面会更加感兴趣。对此,通过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来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智强《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除了 介绍主题式教学的理论与教学方法外,还特别提出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运用历史主题教学模式教师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全面的、系统的、基本的、正确的理解所教授的历史知识。”魏宏波《历史课堂“主题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探索》则把主题式教学与问题导学相结合,“教师以主题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以‘问题’为载体优化教学主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谭方亮 《历史主题教学的思考》着重分析了如何确立主题的方法,给出了“从课文内容中确立”, “从知识逻辑关系中确立”,“从时政热点中确立”以及“从学术研究成果中确立”等建议。周双宝、肖粤山《有效运用主题教学,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同样强调主题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学生能学到的知识教师不讲,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赖香《主题教学:学科核 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则把主题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从核心素养自身的内涵,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从高考历史命题的导向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实际课例证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知识’,是‘主题教学’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延伸。它能巩固学生对课堂构建的历史知识网,并让学生在审视判断中内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自我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标情况” 

    综上所述,关于主题教学法的研究,虽有众多成果,但仍稍显薄弱。国内对主题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文、英语等学科,历史学科则还欠缺主题教学法的专著。而在论文期刊方面,历史学科主题教学法的研究趋于浅层,较多的集中在历史学科主题教学简单解释涵义,然后就是教学设计、策略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研究缺乏系统性。尤其是相对于国外“主题教学”的研究,尤其欠缺跨学科的综合认识,而这恰恰是“主题教学”兴起的本意。当然,伴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正是借此深层探究“主题教学”的大好时机,也正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良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