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高考是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

作者:魏中和文章来源:福建省教育厅网站点击数:4626更新时间:2009-01-16
高中新课程从一开始就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艰难进行。当新课程实验刚开始实施的时候,人们就在问3年后的高考如何进行,因为高考是高中的出口,是高中教学的导向。一些权威人士纷纷解释,高考改革要适应新课程,应该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随着先期实验省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人们发现,有的方案与以前的高考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在考试内容、难度要求以及题型等方面强调保持稳定。新课程要求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业水平测试等基本不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人们寄希望新高考能够推动新课程的愿望有些落空,因为高考对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尽管相关的领导和专家列举了许多高中新课程与高考的区别,提出了不能指望用高考来推动新课程实施等论点,但是,对于那些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校长和老师们,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对于那些视本地区高考升学率为办人民满意教育重要指标的行政领导来说,再充足的理由也不能让他们无视现实。一所普通高中如果高考升学率不高,校长就有可能下课,一位高中教师所带的班级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他就不可能再教高三也不可能被评为骨干教师,可见高考成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多么重要。学校与教师之所以那么期待新高考方案出台,就是想看看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然后再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在已经明确高考不考的课程中,像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音乐、美术等在学校大多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有些不在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也不再是学习的内容,甚至有的学校学习了高考不考的内容会直呼上当。在面对如此的高考压力面前,有谁会学习那些不考的内容?又有多少人会坚持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呢?

  在现行的高考指挥棒下,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管理也难以规范。新课程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许多学校纷纷外出学习,研究办法,一些新的理念如学分管理、走班制等成了教学管理研究的热点。但实际情况是,到了高二年级,应该体现出新课程教学管理特点的时候,却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这种“混乱”不是因为乱,而是过于平静,没有按照相应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比如学分管理,尽管教育行政部门有统一要求,但由学校具体操作,方法、标准各不相同。由于教学成绩以高考成绩作为重要标准,学分的认定主要看学生的日常表现。另外,由于高考内容的确定,在考试范围内的选修课也成了必修课,学校不再需要指导学生选课,按照文科、理科分班后,也就不再需要走班制。同时,新课程实施后不少地区保留了会考,有的地区将会考改为了学业水平测试,目的是为了监控教学质量。实际上,监控的作用很难发挥,一是会考的成绩与高考是否挂钩?不挂钩,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不重视。二是根据新课程的课程和课时设置也很难有时间去重视,因为会考考的是必修内容,而到了高二以后大部分学科都在学选修模块,学着选修模块而准备着必修模块的考试,真是难为了老师和学生。

  不容置疑,课改以后师生负担有加重的趋势。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注重了课程与学生实际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在不少领域或模块中扩宽了知识面,像语、数、外主要学科,原来一个学期学习一本教材,而新课程以后要学两本教材。但是习惯了应对高考的教师们,一方面没有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没有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对高考能力要求的不放心,导致了他们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有深化和泛化取向,见到一个知识点就要挖到高考的深度,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用多个版本教材进行教学的现象。在课时上,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段10周,9周上课1周复习验收,而实际上10周的课时根本无法保证,法定的节假日每学期都有1周,一些地区的劳动实践至少要占去1周,有的甚至8-10天。因此,目前高中学校很少有不加课的。

  高考制度下,亮点难亮。新课程开始的时候,被人们描述成亮点的改革内容在高考指挥下显得越来越黯淡,比如通用技术,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课程,也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无法得到重视。首先是师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是物理或其他学科改行的,有些甚至是其他学科淘汰的,有些学校以没有师资为由干脆不开课。其次是非高考科目难有地位。许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由于怕耽误学生学习考试科目的时间也往往流于形式。

  面对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撇开高考来谈高中课程改革是不现实的,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去寻找新课程的出路也会流于表面。我们希望高考改革能与新课改同步进行,甚至走在课程改革的前面,用新理念与新考试同时拉动课程改革,这样课程改革必将自动自发地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