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高考——能力立意和目标立意并重

作者:吴福生文章来源:福建省教育厅网站点击数:4886更新时间:2009-01-16
以《课程标准》为本,灵活运用多方面课程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学科内容实质。    

  在2009年高考备考中,应当总结今年相关科目的命题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综观海南、江苏、山东、广东、宁夏等实行新课程改革省区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以新史学范式为导向,加强对文明史范式的考查;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关注社会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处进行考查;用新颖、多样的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小切口、大跨度、深拓展;关注人文精神,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注重开放性和探究性,加强对比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鉴于这些特点,2009年历史学科备考应遵循科学的复习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标(课标)多本”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性,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体例、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不管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是以《课程标准》为根本的。从2008年高考试题来看,试题选取大量的课本以外的素材,但无论素材来源于何处,考题始终围绕《课程标准》中的主干内容。如海南省第29题有关凯末尔改革的材料,看似超“纲”,实则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课程标准》这一根本,结合《考试说明》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同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每个知识点。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逐步渗透“目标立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力立意”的内涵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目标立意”是指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命题方向,不仅考查“知识与能力”,而且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方式,从侧重历史结论的传授向注重材料解读和问题探究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依托,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考试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要进行拉网式复习和地毯式训练。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阅读题呈现方式多样、能力考查难度加深的趋势。因此,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已成为备考的当务之急。材料阅读题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训练:第一,精读设问,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第二,阅读材料,建立材料与问题及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第三,整理材料,根据问题要求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第四,组织文字,按问作答,以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热点问题彰显时代特征,在历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屡见不鲜。热点问题的设问,往往表现为隐性方式,微观切入,冷中藏热,小中见大,试题内涵延伸到基础知识,显示出现实性特点。在复习训练时,要特别关注“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经济危机”、“传统文化”和“三农”问题等。

  《课程标准》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考试说明》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008年高考较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因此,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4种联系,一是纵向联系,二是横向联系,三是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是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近年来,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社会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等彰显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它以一种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从文明史范式纵向发展看,它经历了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文明时代;从文明史范式横向发展看,它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复习时,我们要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突破一个难点,即政治文明史,特别要突出政治制度史的复习;理解文明的多元化特点,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从现代化范式看,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普及化和大众化等。在复习时,我们要理顺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脉络。

  从整体史范式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用整体史范式来审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往往会有全新的认识。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在复习时要特别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很好地把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常常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起来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也要注重不同史学范式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