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材料诚可贵 实干价更高

作者:史焕章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点击数:4796更新时间:2009-03-05

  时下,材料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其主要原因是在各种工作检查、授予荣誉称号的评估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检查评估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看出一所学校在一个阶段、一年,甚至几年的工作情况呢?于是人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看材料。首先把检查项目、评估标准细化、量化,列出若干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多少分合格,多少分良好,多少分优秀,都有明确的说明。被检查评估的单位则必须根据检查评估指标,充分准备材料,依次排列,分项对应,用来证明本单位的工作达标。这样一来,材料便成了决定迎检迎评结果的重要砝码,各种准备材料的方式也应运而生。

  一是“理材料”,即把平时开展工作所发的各种文件,制订的措施、计划和工作完成后的总结等,全部搜集起来。二是“补材料”。由于开展工作时没有注意材料的保存,导致材料丢失,或者是由于开展工作过程中没有使用材料,造成材料缺失,为了还原工作过程,把丢失或缺失的材料补上来。三是“做材料”。平时应该开展的工作没有开展,但为了在检查评估时过关甚至争当先进,便根据检查评估指标展开想象,开展某项工作应该有什么材料,就“做”出什么材料,一应俱全。

  准备材料的方式虽然不同,检查评估的结果却大致相同。为什么?因为检查评估的标准完全相同,检查评估的模式完全相同,呈现在检查评估人员面前的材料大同小异,结果怎么可能有悬殊呢?于是每项检查评估结束,几乎没有不过关的学校,你好我好他也好,皆大欢喜。

  然而也有例外,这主要由被检查评估学校领导对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产生。假如有的学校,平时工作开展得不错,在迎接检查评估时,不愿意做表面文章,对材料的准备只要求实事求是;与此同时,另外一所学校,平时应该做的许多工作没有去做,但是特别重视上级的检查评估,特别重视材料的准备,不仅投入人力、财力“做”材料,而且在要求属下“做”材料时,巧妙地把“做”字换成“补”字,美其名曰“补材料不是弄虚作假”,兴师动众,把材料“做”得完美无缺。在检查评估者也特别看重材料的情况下,两所学校接受检查评估的结果可想而知。尽管这种例外出现的几率很少,但材料的重要性却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做材料”者虽然聪明,也有露馅的时候。俗话说,你可能一时欺骗一部分人,却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有的检查评估者已经看出了唯材料是信的弊端,在履行检查评估职责时,既认真看材料,又注意深入调查,多方了解情况。碰上了这样的人,“做材料”者就会露出马脚。例如检查学校的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在看材料之外,走进教室听听课,随机找一些老师、学生聊一聊,问一问,即可略见一斑。如果学生连综合素质评价的几个方面都说不完整,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分数至上,即使学校的材料“做”得天衣无缝,也只能说明那里的素质教育是羊头下的狗肉。

  话又说回来,各级领导机构检查工作也好,开展达标晋级评估活动也好,制定检查项目、评估细则,其出发点是为了使学校明确发展目标,促进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并非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评估而评估。了解了这个出发点,学校的领导应当在平时就认真学习研究检查项目或者评估细则,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找出自己学校的差距和缺失,采取有效措施,补差补缺,在真抓实干上下工功夫。例如,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按章程开展工作,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减少自己在决策上的失误,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如果学校领导人自己有某种想法,不开教代会,或者让教代会走过场,只务虚,不务实,等上级检查评估时再“做材料”,命令搞材料的人无条件地做好无米之炊,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做材料”,丧失了诚信的基本原则。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学校,影响更坏。学校领导如此“身教”,在这里读书的学子将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做材料”者大行其道,必然导致弄虚作假的歪风盛行。

  总之,学校准备材料的方式反映了学校领导的基本素质和工作作风。“理材料”光明磊落,理所当然;“补材料”实事求是,无可厚非;“做材料”无中生有,殊不足取。身为学校领导,不作为,乱作为,却还要用材料赢得上级领导的信任,获得某种荣誉称号,不仅是自欺欺人,而且是欺世盗名。想被上级认可,想获得某种称号,就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吧,不要依靠材料大做文章了。